BOB半島蘇童,山東臨沂人,別署北坡居。中國美協(xié)會員,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,葉淺予國際藝術研究會研究員,中國畫創(chuàng)作研究中心導師,北京廣德書畫院副院長,北京鄉(xiāng)村兒童北京鄉(xiāng)村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藝術顧問BOB半島。
作品《高原盛裝》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覽獲優(yōu)秀獎(最高獎)并被收藏。
作品《吉日盛裝》在2011年中國美協(xié)主辦的全國民族百花獎大展獲銅獎并被收藏。
畫家的蘇童,本是雕塑家的蘇童,“轉行”繪畫由工筆切入,后主攻寫意??缇S度、跨形式、跨手法……蘇童拒絕守而不攻,一條路走到底。僅就工筆而言,蘇童也是不停的摸索、嬗變,在變中求進。“變”是膽識與激情的噴涌,是創(chuàng)造力與藝術生命的勃發(fā)。
無疑,美術史也正是一部嬗變史。明、清兩代的工筆人物畫與宋代相較,造型上更加趨于客觀的“準”,并且,明代畫家曾鯨開創(chuàng)了“墨骨”法,并融入了些許西畫的光影元素。對此,明末畫家BOB半島、學者姜紹書給予“磅礴寫照,如鏡取影,妙得神情”的贊嘆。
對于“準確”“再現(xiàn)”的呈現(xiàn)客觀物象,在某些時期或某些人的認識中,這是繪畫的進步。當然,如果從描摹物象的“技術”層面衡量,無疑是一種進步,然而,從主觀心性的展露及其意象造型的“藝術”層面,無疑是一種退步BOB半島。就當下而言,工筆的技術性似乎已趨于極致,基本賴于工匠性的操作所支撐,甚至無所不用其極:造型愈發(fā)符合“生理解剖”;線性愈發(fā)趨于“機械制圖”;圖式愈發(fā)精于“擺布設計”……凡此種種,幾無藝術趣味與生機?!敖承莫氝\”已然被“匠手制做”所取代,概念化、工匠性似乎成為工筆畫的至高范式標準。
藝術與社會其它領域一樣BOB半島,從來不乏隨大流或跟風者,而反觀,一個畫家如果具備藝術獨立思考與領悟力,便顯得極為關鍵,且難能可貴。顯然,清醒而明晰的大局觀,是捋出事理頭緒BOB半島,確立前行方向的前提。如果縱觀蘇童的作品并予以相互對比,就會清晰感知到,他的不同階段的作品呈現(xiàn)著不同的面貌,他的實踐體驗歷程,正是他的求變路徑??偟膩碚f,蘇童經(jīng)歷的是從“我手寫我眼”到“我手寫我心”的一個個質變過程。
在畫面理性預設的統(tǒng)攝下,蘇童放任心性的自由揮寫。造型走向寬博;肌理質地逐漸粗糲,或厚重或絢爛;力求工筆的筆墨性與書寫性,以及工筆的意筆化……在畫面整體掌控的前提下,因情利導,順勢而為,不囿于一格一式,不拘于故技成法。如果說蘇童的工筆脫離了“工筆”,不如說是對工筆的“松綁”,或者說是某種程度的消解。至此,蘇童的作品似乎給出了一個關于“工筆”的悖論及其實證:工筆,不只是“盡精微”……